2012年1月11日,11点11分,淘宝商城(官微)宣布改名为“天猫”(Tmall),自此,天猫时代。在时任天猫总裁的张勇看来,开展的天猫业务意味着阿里大步进军品质与服务的竞争时代,重点打造区别于淘宝C2C(Ccustomer to Customer)的专业B2C(Business-to-Consumer,商业零售)的经营模式是其迈向新发展径的一个必经之处。
阿里巴巴集团自此开始加快移动互联网领域布局的步伐,不仅入股新浪,收购,增持UC,还相继投资陌陌、来往、快的打车等企业,阿里关于移动互联网的思考和战略逐步展开:无线购物从PC端转移过来(流量、数据),再从购物杀入生活圈,围绕生活圈打造应用场景,而搭建的流量入口完善应用场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这一切都表明阿里急于打破移动端入口,构建自己的流量入口,引流促进淘宝电商的发展。
而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淘宝都困在应主做 C2C还是B2C的桎梏中。淘宝商场是2007年从淘宝分化出来的 B2C 业务,刚开始的目的仅是为探索 B2C市场的发展模式、径和可行性,用来抵御如京东等正统的B2C 商家。经过仅三年的不断实验,进行存在着可能性的试运行模式,2009 年 8 月,淘宝商城正式从淘宝中剥离出来,向B2C模式发展,而其流量则是依靠淘宝进行引导扶持。
新一代营销策划人、爆红品牌IP塑造专家王小博认为阿里此时的战略调整,其实已出其“重天猫(淘宝商城)、轻淘宝”的发展径,但结合淘宝2011爆发的“假货门”事件背景,如果想做好B2C,此时若不改变“淘宝商城”这个名称,在B2C电子商务激烈的竞争中,从淘宝网分离出来的淘宝商城很可能会受困于此前淘宝网在市场上留下的某些不良印象,品牌弱势凸显,无法与京东商城这些等正统的B2C电商匹敌。
在天猫粉墨登场后,阿里一味追求快速扩张,以“淘宝引流,天猫收割”的模式进行流量运作成为阿里战略调整的关键做法。阿里为天猫大批量引进中高端企业店铺,在淘宝的固有客户团体引流下,吸引了广大消费者,并提供了站在消费者角度的“七天无理由退货”式绝对性保障服务,同时用11这项重要的营销策划无条件倾向天猫,作为天猫吸人眼球一大利器,扩大天猫的影响力,为其之后在电商行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时的淘宝则处于中,阿里为给刚上市的天猫营造良好的销售氛围,树立高端的品牌设定,不考虑中低端市场及低端消费人群的存在,将淘宝个人商家服务费大幅提高,让众多中小卖家望而却步,客户流失、费用增多、流量降低三重打击让这些商家入不敷出。阿里过于急功近利,因噎废食,完全忽略了淘宝上众多中小卖家的感受,大多数中小商家只能自生自灭,逐渐淡出淘宝,低端市场缺角明显。此时的淘宝,29、39、49包邮的产品不再是物美价廉的标志,而是成为了的质量差、款式落后产品的代名词,因为此时还留在淘宝“”,想做低端市场的商家,方逸华有孩子吗其收益已经无法再支撑起一个店铺的,只能逐渐步入。这是商家的悲哀、是低端市场消费者的悲哀,更是淘宝逐渐没落的幕后推手。
此时,作为“天之骄子”的天猫正享受着为其专门定制的高端发展战略。2013年1月10日,马云将阿里巴巴系分为了25个事业部:阿里集团旗下的C2C业务,即原先的淘宝被划分为七大块:除了一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名字,没有人猜得出马云的心思,也没人知道这 25个事业部是干什么的,唯一的变化则是淘宝“消失”了,天猫却越来越耀眼。在一年后的双11结束的第二天,阿里巴巴集团非常地公布了“双十一”天猫的业绩:支付宝在双11当天的销售额为350.19亿人民币,阿里花大价钱,在几百家上第一时间刊登新闻通稿,将“天猫,350亿”广而告之,满世界的天猫,而淘宝似乎蒸发。
淘宝淡出,天猫登场的背后,其实是阿里核心体系价值中迫不及待的“去淘宝化”, 这和马云当年的淘宝是无数屌丝青年创业梦想的初衷渐行渐远,而这一切给拼多多等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时的阿里一定没有预料到,阿里弃之如敝履的低端市场在几年之后会成为拼多多之辈的发家之道。
时至今日,从表面上来看,天猫的发展似乎验证了阿里战略的明智,然而,纵观来看,阿里以淘宝的数百万小商家作为引流,吸引客户,壮大天猫发展的做法实则是竭泽而渔,颇有些急功近利。在这种流量全面向天猫倾斜的政策下,拖垮淘宝似乎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即使有阿里做后盾,也未必有保障。
多年来,天猫在阿里倾向性政策引导下,在以淘宝为嫁衣的战略布局下,一直稳居B2C网络零售市场第一梯队。从近三年的情况看,2016、2017天猫均分别以57.7%、52.73%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京东市场份额均不超过35%。根据最新的2018年上半年公布数据来看,天猫依然以55%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京东仍紧随其后,令人颇为惊讶的是,“后起之秀”拼多多则超越苏宁易购、唯品会等电商巨头,位列第三。
相对于天猫、京东等正统的电商老大,拼多多的道似乎并不光彩,于2015年成立,2017年迅速蹿红,主要以低价拼团的模式进行销售,引导客户通过朋友圈、微信转发的分享拼多多团购的链接,通过社交网络实现裂变,其产品质量差强人意,山寨品牌数不胜数。即便如此,依然抵挡不住其在目标人群中的“魅力”,凭借“廉价爆款、质次量多”野子,拼多多硬是闯出一片天地,目前月流水达到近400亿,用户突破4亿,除了三四线城市、城镇、农村用户,新增城市用户中,位居第一,成都、天津紧随其后。抛开其产品质量不谈,拼多多的营销模式可以行业老司机。
实际上,拼多多的崛起并非无迹可寻,其客户群主要来自三四五六线城市,及城镇、农村用户,而这些用户的来源其实与淘宝关系莫大。近年来,阿里重天猫,用天猫对抗阻击京东,主推进口产品流量导入,忽视淘宝发展,切断淘宝大流量业务线,打假采用“一刀切”模式,近乎放弃低端产品市场,失去大部分用户,从而导致拼多多和网易严选的崛起。拼多多主打低端低价市场,网易严选主打中端性价比市场,瞄准客户人群,进行精准销售,大量蚕食淘宝的市场份额。
以一枝独秀的“拼多多”为例,其成立两年多,成交额就达到1000亿元,而淘宝之前用了五年时间。猛一看起来,似乎是阿里因战略调整,放弃部分市场,使拼多多钻了。然而,再往深一点开,会发现拼多多走的道——依靠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微信”向三四五六线城市,城镇及农村用户下沉,而这个市场其实是阿里的“农村淘宝”一直在开发的,效果却并不理想,而其原因还是向阿里自身寻找,因为目前不少农村的“村淘驿站”已悄然转为“天猫小店”,阿里对天猫和淘宝的重视程度显而易见。
不知道这些是否了马云的初衷,毕竟马云提出的阿里三大战略是全球化、大数据、农村战略,农村战略目前的发展显然差强人意,与其倾斜天猫、忽视用户体量更大的淘宝不无关系。阿里停滞不前的农村战略,拼多多却做得风生水起,其以低价拼团的模式、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吸引诸多客户,用户粘性相当之高。而基于微信的十亿多用户,拼多多的发展模式还有非常惊人的拓展空间。
不仅如此,拼多多目前还设立了品牌馆,已上线多个国内外品牌,阿玛尼、纪梵希、苹果等都赫然在列。
然而,这一切在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看来,不过是拼多多在帮淘宝教育用户,客户最终还是会回到淘宝,现在的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但他忘了重要的一点,所有平台发展的初期基本上都是靠低价去吸引用户,淘宝建立之初亦是如此。
而拼多多目前显然是攒够了资本和名气,也跃跃欲试,筹备上市。不同于拼多多的剑走偏锋,网易严选瞄准了中端性价比市场。网易严选是网易旗下原创生活类自营电商品牌,其从生活品质入手,以ODM模式切入,与大牌制造商直连,剔除品牌溢价和中间环节,以“为国人甄选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天下优品”的目标迅速吸引眼球,被称为“中国版的MUJI”。其以低价格提供高品质产品的销售服务模式无疑其实是迎合了市场上大多数人群的口味,与淘宝同等价格的产品却在质量上占据优势,市场前景良好。
拼多多抓住了淘宝曾经的低端市场,网易严选则把住了中端市场的脉搏,阿里战略布局固然偏向天猫的品质型发展,却也不能忽略淘宝面向的客户群体,厚此薄彼自然无法并驾齐驱地发展。毕竟天猫也并非任何方面都得天独厚,以用户的亲身体验来讲,天猫的快递配送远不及京东,甚至是苏宁易购,比如覆盖区域,京东快递、苏宁的送货上门可以到乡镇,而天猫却仅到县城或城郊,时间上,京东闪送比天猫快很多,京东自建物流体系保障性相比天猫更强。
新一代营销策划人、爆红品牌IP塑造专家王小博认为百花齐放的电商时代,阿里已非一家独大,对于淘宝的未来发展趋势,当前的发展模式和思显然是无法突破重围的,这就需要阿里进行新一轮的战略布局和策略,引领淘宝重塑新生。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