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只要不放到照片的死角,效果就会非常好。地平线如果出现在画面正中间,从观众的视角,画面就被分成了上下相等的两个部分。此刻,上下两个部分同等重要,任何部分都没有体现出张力。但是,最好的做法是将地平线放在画面的偏上,起到强调画面前景的作用;或者反过来将地平线置于偏下方的,起到强调天空背景的作用。
下面的这张图片将地平线放在了图片的上方,然后通过河流流经的线来引导人们的视线移动到画面正中。
画面中是阿拉斯加的塔琴希尼·阿尔塞克河(Tatshenshini-Alsek River),我在画面中将地平线放到比较靠上方的,让河流的汇流处看起来更加有趣。如果地平线被放在画面正中的将画面一分为二,那么就太对称了,画面就太平淡了。此图片使用了24mm镜头,组合为快门速度1/250s、值f4.5
引导线,比如画面中从前景延伸到背景的篱笆,可以将观众的目光引入画面,跟随着这些线条的方向移动。利用中现有的物体来引导观众的视线,让其跟随物体的线条来移动,这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我曾为美国《国家地理》拍摄美国的大湖区,旨在表现大湖区水面的起落,通过图片展现湖水是如何周期性地起伏的。湖面最近的一次下跌是最短时内出现的最精彩的一次,我的任务就是通过图片来再现这样的状态。我在拍摄的时候采用了层次构图法。所谓的层次构图,就是在画面中制造层次感:沙滩椅构成前景层次,沙滩构成中间层次,陆地和湖边的酒店构成背景层。如此构图就会让观众去关注每个层次,然后将整个画面传递的信息联系起来。下面这张图片就是我通过使用3个层次来展现下降的水面。
观察Larry Frank、Danny Lyons和HenriCartier Bresson的经典摄影作品,去看看这些摄影大师是如何使用层次构图法来让画面中不同的因素传递同一个主题和信息的。
正常情况下,水岸线会一直到湖岸,但是画面中水面已经下降,酒店在水面下降后形成的沙滩上摆放上了沙滩椅。组合为快门速度1/125s、值f5.6
在画面中放入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物体(或者是人),诸如一个人、一辆汽车,或者一只动物,立刻就会在画面中形成一种对比,让观众感觉到拍摄地点或拍摄主体的大小。这是让观众对图片的大小比例产生形象认识的好办法。
张力,在现实生活中,或许是需要我们灵感的地方。但在平面造型艺术中,张力却是在摄影中被用来给画面营造氛围、传达感情。我的朋友,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大的摄影师Larry Price是如下界定张力的。
照片或者其他二维图片(如绘画和拼贴画)中所谈到的“张力”,可以解释为一种构图方法,用不同于寻常的大众所接受的构图方式来激发人的视觉。例如,经典的“三分法”构图原则,在抛开个性的前提下,往往也能得到一张中庸但悦目的图片。但是如果艺术家抛开那些所谓的原则,而采用打破常规的构图技巧,就能给画面营造出张力,有时会使得画面更加动人。举个例子,如果摄影师将取景器倾斜的厉害一些,视觉张力就会因此而产生,因为通常情况下观众不会习惯从一个的角度来观看。这些技巧有的时候会奏效,因为它们可以激发人的视觉从完全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看待世界。最好的摄影师和艺术家总是时不时地打破常规来探寻能产生“张力”的方式。如果成功了,就会创造出令人震撼的、有共鸣的视觉表达方式。
这是为美国《国家地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拍摄图片故事的时候拍到的一张照片,画面中是当地一个名为Wagu的原始村落。我希望通过有趣的视觉方式来告诉读者这个村庄的样子。我就让一个村名拿着灯笼穿过村落,然后对灯笼的小茅草屋读取,一直等到它达到天空中光线的值。灯笼经过的线和小屋墙壁形成的线条有效地起到了引导线的作用,将读者的视觉引入画面。此图片使用了20mm镜头,组合为快门速度20s、值f5.6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