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看到一张照片时,都会考虑:照片的主体是谁?如果照片的主体不明确会使读者感到,当我无法找到主体时,只能努力识别照片的结构,然后辨别出作者最想表达出的对象。因此拍摄者可以利用引导线(leading lines)引导读者的视线看向你照片的主体。引导线就像一个指标,向读者们招手:“嗨,伙计们,看这里看这里~”O(_)O
这张照片是约瑟夫?寇德卡为他的书《吉普赛人》拍摄的(图1)。画面中央是一个戴着手铐的即将被处死的男子,背后有一群人在围观。从照片里我能读出来的故事是:这名男子因为罪受审,现在他正在被带往绞刑架。
现代艺术博物馆摄影馆长约翰?沙科夫斯基评论说,地上的痕迹就像布满铁锈的锁链,将男子一步一步拖入死亡的深渊。我简要做了一张图来标识“锁链”将男子拖向画面右侧的示意图(图3)。
所以我们不仅可以从人物的神态,衣着装饰等情感方面表达作品的主旨,也可以从构图上加深作品的感染力—图2勾出的引导线读者一眼就看到这个男人,图3勾出的引导线则模拟一条锁链,将男子拖向死亡。
这是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法国马赛街头拍摄的经典作品,画面上的男子戴着大号圆帽,披着黑披肩,脚边支着一把黑伞,嘴里叼着一根香烟。画面整体色调非常阴沉,男子虽然面朝布勒松但眼神看向另一边(由此可见这张图是布勒松的抓拍,男子那一瞬间的一个眼神被他了)。照片背景是两排枯树和一直延伸下去的小,由于画面色调的原因,两排张牙舞爪的枯树带给人感,配合男子黑色的装扮,还蛮像伪装成老绅士的死神先生(笑)。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照片不由得从内心发出赞叹:寇德卡绝对是天才级别的人物,这样巧妙的手法让我深深折服。虽然我无法确定在寇德卡第一眼看到这几个人的时候,他们就保持着这样的姿势,或许他的初衷是拍摄这两个男人—但他发现,墙上的花纹作为引导线一直会牵引人们的视线)。可能他看见有个小孩在一边看着他拍摄,于是就就请小孩进入画面,对右下角的空白进行了填补。
我借助PS将小孩从画面中处理去,大家是否会觉得右下角有些空荡荡的?这个孩子吸引眼球的原因是因为引导线的存在,如果没有引导线), 那我们也不会注意到那处空白了。
图10 去掉引导线上,我将引导线完全处理掉,画面平淡了不少,也没有特别容易抓住眼球的地方。在一幅照片中利用引导线固然是增加技巧性的手法,我们可以使构图更加饱满。但是如果引导线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错误的,那它反而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也可以利用标或方向牌来创造引导线。这张照片出自康斯坦丁?马诺斯的《美国色彩》一书(图11),我们可以在画面中看到两个箭头,一个在“纽约风情披萨”的牌上,箭头指向右边—一名男子恰好站在箭头的方向;一个标识“单行线”的牌上,箭头指向左边—另一名男子恰巧正在阴影中。有趣的是,右边穿白色背心的男子的眼神也看向左边,于是他的眼神成为了隐藏的第三个箭头(图12)。
看到这张照片中纷繁的引导线,我想应该会有人好奇:“难道是康斯坦丁?马诺斯故意摆拍的这张照片么?”虽然我也有点怀疑,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分析这张照片时,我们能从画面中的线条,感受到作者想表现的张力梦见回家的路和动感,从技术上来说,这张照片无疑是成功的。之前照片中的引导线大多指向同一方向,而这张照片中,马诺斯利用不同方向的箭头,给画面营造了不同的动感(图15)。
让我们再回到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照片(图16)。画面中的城市是纽约,一个男人坐在两栋楼的夹缝中,两手环抱膝盖,脚边的小动物也许是他在这个城市唯一的朋友。两栋楼之间的缝隙给与人感,挤在狭小空间的生命和高大的墙面比起来,如此渺小。但恰恰是一方小天地里的画面,更让人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与温情。
在拍摄背景中寻找线条作为引导线,可用标,小巷等,在引导线的交点放置照片主体,把读者的视线.根据人物的视线构造引导线
画面中人物视线的方向,是隐藏版的引导线。读者经常会对画面中人物的目光感兴趣,人物在看哪里,看什么,读者往往会对此产生好奇心,从而顺着人物的目光看过去。
如果已经选好了一个非常适合构图的引导线,我们也可以请拍摄对象移动到合适的,配合摄影师进行构图拍摄。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