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现代主义艺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结束,而摄影在艺术上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之中。美国摄影艺术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在七十年代开始拍摄《无题电影剧照》(Complete Untitled Film Stills),她借鉴的形式是电影剧照。我们看到这部作品有69张黑白照片组成(那时候还是黑白摄影的天下,后来辛迪·舍曼也开始拍彩色照片了),摄影师、模特都是她自己一人,照片中也永远只有她一个人。每张照片的差异是,她的打扮每次都是不同的,剧雪老公人物形象也不同(仿佛在扮演各种角色),场景也是不同的。当观众看到这样的照片首先还是会发出疑问:辛迪·舍曼究竟在干什么?
无疑,辛迪·舍曼的作品让我们发现摄影新的可能性。在此之前,摄影界一直在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和保罗·斯特兰德(Pau lStrand)所的“直接摄影”影响之下,摄影被认为不应该去干预眼前事物,要用镜头直接表界,从而体现摄影的“客观性”。但是七十年代有一批摄影师放弃这种,开始用照片表达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表现外在的世界,其中包括杰夫·沃尔(Jeff Wall)、辛迪·舍曼等。对于这一类作品,观众已经无法从照片的画面之中直接找到答案,他必须通过理解作者的创作、史论、艺术哲学等各个角度去把握了。辛迪·舍曼的作品主题不是单一的,她实际上通过一组照片提出了一个问题的框架,不同的观众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容:
读者会发现,辛迪·舍曼的这组作品上述解读都可以成立。每个观众因其不同的种族、学历、素养、审美、思维方式、人生经历、价值观等会引发不同的看法,而那些等待着艺术家把自己的传达出来的观众自然要大失所望(传统摄影往往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结果,而现/当代摄影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性主题的作品在当代摄影里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作品对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再以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的《肖像》(Portrait)为例,来看一下当代摄影作品应该如何进行观看或者阅读。
很显然,这组作品跟辛迪·雪曼的作品有点相似,那就是这类作品画面本身无法提供答案,照片只是提供了一个仅供思考的入口,它的意义肯定在照片之外。观众只能像猜谜一样,根据上述有限的信息,搭建出一个问题的框架:
1) 这个问题首先可能跟我们的身份有关,因为作品采用了身份证件照的形式。用一张照片提供一个身份证明,这种身份证明是否合理?如果双胞胎,照片又如何提供一种身份的?托马斯·鲁夫是否在质疑这个问题?
2) 如果仅仅是上述疑问,托马斯·鲁夫为什么要用大画幅进行创作?为什么最后的作品要达到2米之巨?普通小型相机同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托马斯·鲁夫真正的关注点并非在照片跟身份的关系上。
3) 作品下面写上了人物的名字,显然摄影师想告诉观众这是某人(但矛盾的是托马斯·鲁夫没有选择众所周知的名人)。
7) 通过上述分析思考,你的答案是?显然,上述分析所反映出来的矛盾性是托马斯·鲁夫故意安排的,
他要观众在这种矛盾性中激发出关于摄影的问题所在。所以,最后我也不打算提供这组作品解读的答案(实际上也没有唯一的答案)。希望这道题留给大家自己思考。上述观看/解读仅仅是作为艺术观众(或者摄影爱好者学习、解剖前辈作品)的角度来理解,实际上,评论家还可能从下列角度来认识这组作品:
上述案例已经给了我们当头一棒——要“看懂”一个作品,事实上观众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没有这种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我们是无法“看懂”照片的。人托马斯·迪曼德的作品看上去也非常简单,实际上给观众的感觉更加复杂。他的作品往往以事实为基础,先用纸张建立逼真的模型,然后用相机拍下,最后把模型撕毁,观众看到的只有照片。这时候,我们发现托马斯·迪曼德既是一位热衷新闻、事件的社会学家(他品前期需要调查大量事件资料),又是一个出色的模型爱好者(看照片就知道他做纸张模型的能力有多强大),最后还是一个摄影师(他用的是大画幅相机),于是观众会发现托马斯·迪曼德的身份是模糊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归类他。他的作品由于事件跟照片中间的模型“转译”,导致原来关于摄影的种种理论一筹莫展,无法阐述(比如照片的“性”)。人们站在照片面前,所引发的思考和联想也变得难以描述,非常复杂。我们来看他的一幅作品《酒馆》。
托马斯·迪曼德,《酒馆》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布尔(Burbach)的一桩的案,这桩案发生在某个酒馆之中。我们看到的这张照片,是托马斯·迪曼德用大量的纸张做成的,模仿了那家酒馆的窗户。托马斯·迪曼德的作品以大画幅拍摄,尺幅巨大,现场效果逼真。观众可以自行脑补观看这张照片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复杂感受。
可能有读者认为评论家对于那些看上去“简单无聊”的照片有“解读过度”的倾向。也许是,也许不是。这是因为在艺术作品面前,知识量越少,他可以看到的东西越少;知识量越多,他可以看到的东西也越多。艺术哲学史上有一个有趣的案例,几位大哲学家,如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夏皮罗(MeyerSchapiro)、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等人对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的一件作品《农鞋》做出过各自不同的、非常广泛的解读,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那才叫“解读过度”。
梵高:《农鞋》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一定明白了我当初为什么在《摄影爱好者入门不完全手册:你入门了吗?》一文里把会不会观看(阅读)照片列为第一条。因为
当你想做一个好作品时,你首先要会看(或者分辨)一个好作品。我不相信连做一名“合格的观众”都不会,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摄影爱好者”(有天赋的人除外;把摄影门槛降低到谁都可以跨进去的人也除外)。老佛爷百货https://www.uzai.com/tourbook/0913l871/,
网友评论 ()条 查看